返回联盟首页 | 共产党员网

导航栏目
学习专栏
【党史故事】粟裕:“斗胆直呈”为胜战
发布时间:2019-11-05 09:24:56 阅读次数:34183次

    粟裕大将戎马一生,战功显赫。他不但善于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,而且能从战略全局思考问题,结合实际,独立思考,积极探索战争的特点和规律,一次次向上级“斗胆直呈”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,获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任支持,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创造了一个个经典战例。

    “内线歼敌”——力主打高邵和陇海路东段战役。为迎接抗战后新的斗争,1945年10月,中央军委要求新四军“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,创造出有利于打运动战的战场”,后又强调“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”。

    “运河是道门,高邮是把锁”。粟裕从战略全局及其发展趋势考虑,提出在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:在南线组织高邮邵伯战役,攻克并控制高邮、邵伯、泰州一线,创造未来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场;在北线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,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,创造华野与山东野战军在战略上相配合作战的广阔战场。12月5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粟裕意见。

    11日,陈毅等新四军领导根据中央军委新的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战部署,指令粟裕部队投入津浦南段进行大的战略破击。“为了准备内线歼敌战场,我们建议主力不置于津浦路。”粟裕手捧电令,心急如焚。他亲自起草长达千言的电报,分析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,建议仍按原计划举行高邮邵伯战役和陇海东段战役。当时情况下,这是一个符合全局利益、符合华东战场实际的战略构想。

    粟裕调整部署,缩小作战规模,在我军兵力不占优势情况下,运用“转三阙一”的战法,顺利攻占邵伯,经过一夜又一天激战胜利攻克高邮,驻扎的日伪军宣布投降。此战打破了蒋军“开锁进门,长驱直入,直捣两淮”的企图,大大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,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。

    1946年1月4日,华中分局向党中央、华东局和陈毅发电,再次提出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的建议,“为打破顽之企图,在主要方向采取先发制人手段”。10日接到同意的复电。13日午夜国共两党停战协定将生效。机不可失,粟裕决定将战斗提前到11日晚发起。时间紧迫,来不及发布书面作战命令,就派人当面传达。经过三昼夜激战,控制了陇海东段铁路线300余里,使华中和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。

    “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”——苏中战役“七战七捷”。1946年夏,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,指挥大部队进军解放区。中央军委、毛泽东提出以山东、晋冀鲁豫和华中三支野战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,实行外线出击的方针,并指示华野主力兵出淮南,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。接到命令后,粟裕从敌我实际出发,深入分析研究。他认为,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,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。并指出苏中与淮南作战相比,苏中之敌较弱。6月27日,粟裕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发电建议,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。

    军委对粟裕的建议高度重视,7月4日决定“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,在政治上更为有利”。这个决定是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,实际上是批准了华中军区的建议。

    遵照中央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,粟裕以苏中解放区为依托,乘敌人正在实施战略展开之际,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,首战宣泰、再胜如南、三战海安,捷报频传,但关于内线作战与外线出击得失利弊的讨论仍在进行中。

    7月27、28日,陈毅根据津浦线战场情况,两次电示要求五旅留在淮南,粟部亦宜逐渐向西转移。战争年代不成文的规矩,下级向上级提同样内容建议,只允许提三次。虽然已经提了两次,但粟裕认为华野主力使用方向关系全局,确有必要再次建议。第三次他采取十分郑重的态度,建议五旅到苏中参战,集中兵力大量歼敌,使用了“斗胆直呈”的措辞。解放战争期间的电报中,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措辞。

    中央军委经过慎重研究并反复征求意见,复电接受粟裕建议。8月10日成功发起的李堡战斗,进一步统一了部队思想,内线歼战的方针成为上下共识。随后取得攻黄救邵的胜利,彻底打破了蒋介石三个星期解决苏中问题的迷梦,在我军民中树立了必胜的信心。

    “暂缓渡江南进”——逐鹿中原改变中原战局。1947年底,中国的革命战争已达到一个历史转折点,我军由战略防御进入攻势作战。蒋介石为改变其战略上的被动地位,调整部署,调集重兵于中原战场,国共两军在整个中原地区形成拉锯状态。

    为迅速改变中原战局,继续发展战略进攻,1948年1月27日,中央军委向粟裕发出绝密电报,提出了由粟裕率叶、王、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的三个方案,希望粟裕“熟筹见复”。粟裕1月31日回电就渡江时间、路线、渡江后留在中原各部队的作战方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并简要重申了前次电报中对中原战局的看法。

    接到粟裕电报,毛泽东特意把原定2月1日返回的陈毅留下一起研究,结论仍是坚持渡江南进。粟裕依据军委批准的方案加紧组织准备,同时敏锐地观察中原战局出现的重要变化。他权衡中原作战和渡江作战的利弊:一是中原地区地势和交通既便于敌人互相支援,也有利于我军实施机动作战;二是中原黄淮地区的新解放区已有初步基础,且背靠老解放区,可以及时得到人力物力支援,而渡江南进既无根据地依托,连续作战将遇到很大困难,减员必大又无法得到补充。综合分析,粟裕认为,留在中原地区作战,对打开中原战局将更有利。

    尽管有充足的根据,但粟裕深知对军委已经确定并正在付诸实施的战略决策,是不宜轻易提出不同建议的。经过深思熟虑,粟裕放下个人顾虑,报陈毅、刘邓后,于4月18日以个人名义致电军委和华东局,报告主力暂不渡江南进而留在中原作战的构想。他写道:“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,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,斗胆直呈,是否正确尚祈指示。”

    在解放战争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,粟裕敢于一次次实事求是地“斗胆直呈”,对军委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出不同意见,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。4月30日,陈、粟奉命到达毛泽东住地汇报,毛泽东一改会见党内同志不迎出门的习惯,大步走到门外,同粟裕长时间握手问候。

   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,听取了粟裕的汇报,与会同志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议,并决定他任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。这一重大决策,擂响了中原会战的战鼓,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,包括豫东战役、济南战役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    (来源:学习时报)

qqq
2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