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联盟首页 | 共产党员网

导航栏目
学习专栏
【初心故事】31年坚守不忘初心——记淳化县南胡同村老支书朱新明
发布时间:2019-07-18 08:58:40 阅读次数:19899次

        共产党员的初心,是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,是对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”誓言的的坚守。对于一名普通农村书记来说,初心则是在最基层的岗位上,踏实工作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。

        在淳化县车坞镇南胡同村就有这样一名老党员,他是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,他为人正直,平易近人,大伙平时都亲切地称他老朱。

        今年已经62岁的朱新明,在1977年“七一”当天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当时在南胡同村,入党的人还不是很多,老朱在入党后就非常的激动,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干劲,更是时刻以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。1978年,老朱买了一辆拖拉机,在为家里赚取微薄收入的同时,他还经常给村里有困难的群众帮忙,久而久之,老朱在村里便成了大伙嘴里的“活雷锋”。每当大队开展党员学习会的时候,老朱总是第一个到,“当时村里党员少,每次从家里往大队去的时候,感觉自己非常光荣和自豪,浑身有使不完的劲。”他笑着说。

        1988年初,南胡同村里要选村支部书记了,老朱被推荐为候选人之一,当时他心里既高兴又担心,4月份通过竞选,老朱成功当选为南胡同村支部书记。当天晚上,老朱彻夜未眠,据老朱自己回忆,当时南胡同村情复杂,帮派、宗派严重,又是后进村,村里也没有整体主导产业,群众赌博等歪风邪气比较严重,如何不负组织的重托,如何不辜负群众的信任,这是老朱想的最多的。面对山大沟深、交通闭塞、缺吃少穿,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的困难境况,老朱没有退缩,他决定一步一个脚印,从细节入手,从源头入手,从抓问题整改入手,从抓产业致富入手开始治理。

        1988年11月老朱调整了村两委班子,整顿了各组遗留问题,接下来处理财务不清问题,他和两委班子仅用了两个月时间,便将多年留存的问题彻底进行了整改,到了1989年老朱就理顺了班子。老朱说:“群众选我当村支书,我就要下定决心把它干好,把村里的产业弄好,不让群众失望”。

“村集体的产业要多元化,多元化中又要有支柱产业。”老朱是这样认为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1990年,老朱开始带领南胡同村民发展产业,他们先是发展短期产业,通过种植烤烟、玉米来增加群众收入,随后大力发展长期产业苹果,给每户做工作,搞宣传。在老朱等村班子的努力下,南胡同690多口人产业覆盖率达到了人均1亩,形成了长短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,1994年,南胡同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2400元。面对大伙信服的目光,老朱笑着说“我原来开拖拉机,就剩下个胆子大和敢干了。”

随后,南胡同村先后盖起了村办公室、标准化卫生室,并为村里修路8.65公里。据老朱回忆,94年以前,村里群众吃水都是家里的挖“窖”蓄水吃,水质差且不能保障,有些群众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拉水,老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于是他将饮水作为村中头等大事,在上乡跑县多方协调下终于解决了村里的人畜饮水问题,2011年,全村开始移民搬迁,村里住窑洞、危房的群众都先后搬进了新居。

        2014年脱贫攻坚以来,南胡同村确定了46名贫困户,淳化县委、政府及帮扶单位先后为村里投资发展西红柿和菠菜的大棚46棚。随后老朱又鼓励群众载种了65亩花椒,并绿化亮化了村道,投资82.3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机井。在淳化县车坞镇党委、政府的帮助下,2016年南胡同村更是引进了“陕西东庄药用植物园有限公司”投资2500万元的黄芪、金银花等6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种植项目。2017年引进“陕西鑫捷事业有限公司”,发展起了林下养殖。随着这两个项目的成功落户,大大提高了周边群众的经济收入。而今,南胡同村人均纯收入已达8760元。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,依托脱贫攻坚,南胡同村的新民风建设也已经步入正轨,“一评三治”“一约四会”等乡村治理手段已全面深入,群众中的歪风邪气基本消失,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习惯不断形成并彰显,南胡同村先后多次被车坞镇党委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。

        “老百姓心里有杆秤,会经常把干部放上去称一称”老朱说,当了31年的村支书,老朱不拿不占,为村里招商引资,带领村民发展致富。村集体收入多少、开支多少、钱往哪儿花,都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讨论决定,小到日常琐事,大到工程项目上马,都有村民参与其中。

31年的坚守,老朱始终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

qqq
213